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F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發,供大家學習借鑒,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3 年 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摘要】
我國正處在快速城鎮化發展階段,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但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許多城市“人水矛盾”不斷激化,洪澇災害頻發、水環境惡化、水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凸顯。萍鄉作為老工礦城市,老城區建設高度密集、空間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長期以來城市洪澇災害頻發、人居環境差。在資源枯竭與去產能的雙重壓力下,城市缺乏新動能,轉型發展乏力。
為全面解決長期困擾城市發展的洪澇頑疾,探尋一條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的新路,萍鄉充分利用國家試點建設契機,轉變城市建設發展理念,大力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轉型,系統解決了涉水“城市病”,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推動城市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構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助力城市高品質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萍鄉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系統化建設思路和“全區域管控、全方位定標、全過程植入、全域性鋪開、全社會參與、全周期維護、全鏈條培育”的全面推進模式,可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和發展理念轉型提供有益借鑒。
【 關鍵詞 】綠色發展 海綿城市 內澇治理
一、背景情況
褪去光榮而厚重的歷史光環,萍鄉“兩老一枯竭”(革命老區、百年老工礦,資源枯竭)問題凸顯。萍鄉傳統產業結構單一,嚴重依賴資源。新世紀以來,資源日漸枯竭,傳統產業萎縮,經濟缺乏新動能,城市發展舉步維艱。同時早期城市無序擴張帶來的種種后遺癥逐步顯現:老城區生態空間匱乏、市政基礎設施薄弱、洪澇災害頻發。特別是洪澇災害問題,是長期困擾萍鄉城市發展的一個頑疾。老城區 4 處歷史內澇區逢暴雨必內澇,84 處地勢低洼的潛在易澇點內澇積水風險高。以內澇積水最嚴重的萬龍灣內澇區為例,2016 年 7 月 8 日降雨 79.8 毫米,萬龍灣內澇面積 1.2 平方公里,最大積水深度超過 1 米,近 4000 戶、1.5 萬人受災,財產損失高達上千萬元。城市與自然、人與水之間的矛盾凸顯。
人水矛盾與資源枯竭的現實壓力困擾著萍鄉的持續發展。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轉型才是萍鄉的唯一出路。萍鄉的轉型,一方面要克服人水矛盾帶來的諸多城市頑疾,重構和諧的人水關系,推動城市綠色發展;另一方面要擺脫過度依賴資源的產業局限,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探尋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二、主要做法
(一)樹立三種理念,
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基本遵循
2. 樹立系統建設理念,構建系統化海綿城市建設體系。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與單一工程項目相比,在目標設定、方案設計、工程實施、建設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復雜性。為充分發揮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效益,必須樹立系統建設觀,始終堅持全面、系統、平衡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過程中,萍鄉很好地克服了“唯海綿而海綿”的片面認識,把提高水安全、改善水環境、恢復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復興水文化的相關要求有機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要求中。在建設獨具江南特色的海綿萍鄉的總體目標引領下,提出了涵蓋防澇、防洪、河湖水質、徑流與徑流污染控制、生態岸線修復、天然水域保護、雨水利用等一系列多角度、多層次的海綿城市建設具體指標要求。倡導“海綿 +”理念,把海綿城市建設與舊城更新、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服務質量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形成海綿城市建設系統方案,確保工程體系與建設目標相匹配,整體推進工程系統建設,實現建設效益的最大化。
3.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辦好辦實。試點建設之初,許多百姓對海綿城市建設不理解、不支持,擔心自己的居住環境受到影響,不愿甚至反對改造。針對這一問題,萍鄉開辟電視專題節目、報刊專欄,舉辦海綿城市專場文藝演出,廣泛宣傳海綿城市的內涵和意義。建設海綿城市展示館,運用展板、模型展示、專題片等形式讓廣大市民了解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情況。組織工作人員對老城區老舊小區進行全面走訪,深入了解小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群眾訴求。突出示范作用,選擇市建設局(市總工會)、原市國土資源局等 12 個機關小區進行示范改造,讓廣大市民親身體驗改造后的效果,打消了群眾的疑慮。試點區內二十多個原本持觀望、懷疑態度的單位和社區,主動申請進行海綿改造。廣大市民自發送水、送水果慰問施工人員,向建設單位贈送錦旗,形成了全社會參與、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堅持一條主線,開拓“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技術路徑
1. 全域管控。解決丘陵地區洪澇災害問題,必須擺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固化思維,跳出中心城區的空間局限,在區域、流域空間尺度上研究識別問題成因、厘清問題機理,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萍鄉強化全區域管控,通過城鄉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劃定全市域“三區三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城鎮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保護好“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空間,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空間的雨洪蓄滯作用,減少暴雨時上游來水給中心城區帶來的行洪排澇壓力,奠定城市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空間格局。
2. 系統構建。為有效解決城市洪澇災害問題,萍鄉側重于流域蓄排系統的構建,提出了“上截—中蓄—下排”的城市雨洪蓄排系統構建思路。上游建設分洪隧洞,基于河道行洪能力與行洪壓力,進行雨洪的優化聯合調配。中游布設大型調蓄水體,如萍水湖(調蓄庫容300 萬立方米)、玉湖(調蓄庫容 50 萬立方米)。暴雨時,蓄滯雨洪,削減下泄洪峰流量;雨后,逐步開閘放水,補給城市河流。下游城區段易澇區新建雨水箱涵和排澇泵站,確保暴雨徑流快速行泄,解決因排水系統自身問題導致的局部內澇。
3. 分區治理。丘陵地區地形變化較大,不同區域徑流特征差異較大,應采用不同的海綿城市建設策略。新城區以目標為導向,尊重并利用自然肌理,保護河流、湖泊、塘堰、灘涂等自然蓄滯空間,奠定新城區“天然海綿體”的本底。通過規劃管控,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有序推進新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著重解決城市洪澇、水質惡化、水資源短缺等涉水問題,統籌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各環節,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技術手段,因地制宜治理老城區問題?;?ldquo;上截—中蓄—下排”城市雨洪蓄排系統,結合城市排水分區,豎向特征、功能特征、問題特征、建設條件等因素,將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劃分為 6 個項目片區(新城區 2個、老城區 4 個),集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166 個。
實踐證明,“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技術路徑高度契合萍鄉本地實際。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前,萍鄉每年都會發生多次嚴重內澇。自 2017 年關鍵節點工程建設完成后,至今已歷經多次暴雨檢驗,各河流平穩度汛,未發生河水漫堤現象,歷史內澇點無一發生內澇。以近 18 個月萍鄉最大一場暴雨為例。2017 年 6 月,湘贛地區經歷了一次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大的連續性暴雨天氣,主城區累計降雨量 540.8mm,為常年來 6 月降雨量均值 238.0mm 的 2.3 倍,其中日降雨量最大的一天達 94.2mm,但各易澇點液位計監測數據始終未超過警戒線,均未發生內澇積水問題。萍水河水質呈持續好轉趨勢,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三)夯實六個支撐,
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科學、高效推進
2. 強化制度建設,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制度支撐。試點建設之初,海綿城市理念的推廣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支撐。為使海綿城市理念真正融入城市建設發展的全過程,萍鄉建立了一套涵蓋規劃管控、項目管理、資金管理、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管理等城市建設全過程制度體系,實現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全過程植入。在認真總結試點期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出臺《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規定》作為長效管理機制,明確提出全市城市規劃區內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都必須按照海綿城市相關要求進行建設,在規劃、立項、土地劃撥、建設等全過程對項目建設實施有效監管,并將執行情況納入各縣區及部門績效考核,確保海綿城市理念能在全市范圍內得到長效落實,實現了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全域性鋪開。
3. 注重頂層設計,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試點之初,海綿城市建設既無規劃引領,也無規范指導,如盲目建設易偏離海綿城市建設初衷與方向。為確保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路線的科學性和系統性,萍鄉組織編制了《萍鄉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和《萍鄉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系統化方案》,加強多目標融合,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思路制定系統化工程體系。同時,在海綿城市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定標。先后組織編制了《萍鄉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圖集》《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植物選型技術導則》《萍鄉市海綿城市設計文件編制內容與審查要點》《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施工、驗收及維護導則》等一系列標準規范,作為萍鄉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技術依據。上述標準規范,涵蓋了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全過程的各個環節,確保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有標準可循,解決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在試點過程中無技術參數、無施工規范、無驗收標準的問題。
4. 創新建設模式,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資源支撐。對于萍鄉而言,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既缺資金也缺技術。面對海綿城市建設所需的大額資金,萍鄉堅持“對上”“對內”“對外”三管齊下,多渠道拓寬項目資金渠道。對上,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專項資金。三年試點期間,累計獲得財政部海綿城市試點專項資金 12 億元。對內,統籌整合發改、城建、環保、水務等各條線和各級縣、區政府資金,積極爭取各類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貸款,投入海綿城市建設。對外,積極探索 PPP模式,成功組織了“萍鄉市海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介會”,吸引 239 家企業近 600 人參會,國內相關領域大型企業集團幾乎全數到場。經過嚴格篩選,依法招投標,萍鄉與專業設計院和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組成 PPP 項目公司。老城區 5 個海綿城市 PPP 項目總投資19.66 億元,累計吸引社會投資 16.24 億元。項目公司負責投融資、建設和運行維護,政府職能部門對項目公司的績效全程考核,按效付費,實現海綿設施的全周期維護,確保海綿設施功能的有效發揮。PPP 模式的成功運用實現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政府完成了從“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到監管協調的角色轉變,形成了政企合作共贏的新型生產關系,有效破解了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資金、技術和效率難題。
5. 培育海綿產業,為推動城市產業轉型提供戰略支撐。在資源枯竭與去產能的雙重壓力下,萍鄉的轉型之路迫在眉睫。借助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契機,萍鄉將構建和發展海綿產業作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編制了《萍鄉市海綿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打造集規劃、設計、研發、產品、施工、投資、運維為一體的海綿產業集群的戰略構想,明確了海綿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了扶持和鼓勵海綿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出臺了《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的若干稅收措施》,設立了萍鄉海綿智慧城市建設基金。成立了江西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投資集團,打造集規劃、設計、研發、產品、投資、施工、監理、運營全產業鏈條于一體的大型海綿產業集團。建成了海綿城市雙創基地,給本地海綿城市領域初創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提供租金減免、平臺支持等扶持政策。本地技術單位、生產企業向規劃、設計、研發、施工等全產業鏈延伸,海綿城市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成為推動城市產業轉型的新亮點、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到 2018 年底,全市海綿產業相關企業達到 60 家,創造產值 60 億元。海綿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有效解決了城市資源枯竭、缺乏發展新動能的問題,為萍鄉探尋了一條城市產業轉型的新路。
6. 推動城市轉型,為實現城市綠色發展提供動力支撐。萍鄉作為老工礦城市,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城市面貌與人居環境差。萍鄉堅定依托海綿城市建設,以生態宜居為目標,推動城市轉型。在全國率先啟動海綿小鎮建設,作為探尋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之路的試驗田。依托安源區五陂鎮的自然生態資源,從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全方位著手,打造一個全鏈條的海綿產業集群,為資源枯竭型工礦城市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持久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利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契機,大力推動城市湖泊、濕地、公園綠地、公共空間建設。萍水湖、玉湖、翠湖、聚龍公園、萍實公園等一大批城市公園先后建設與改造完成,形成了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城市新形象。海綿城市建設與城鎮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更新、城市道路改造、市政管網提標改造等工程有機結合,傳統工礦城市破舊、落后的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幅改善,為居民日常起居、休閑漫步、運動健身等提供了便捷優美的環境,城市變得更加宜居。試點建設讓萍鄉完成了一次華麗蝶變,為推進城市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城市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4. 創新建設模式,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資源支撐。對于萍鄉而言,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既缺資金也缺技術。面對海綿城市建設所需的大額資金,萍鄉堅持“對上”“對內”“對外”三管齊下,多渠道拓寬項目資金渠道。對上,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專項資金。三年試點期間,累計獲得財政部海綿城市試點專項資金 12 億元。對內,統籌整合發改、城建、環保、水務等各條線和各級縣、區政府資金,積極爭取各類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貸款,投入海綿城市建設。對外,積極探索 PPP模式,成功組織了“萍鄉市海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介會”,吸引 239 家企業近 600 人參會,國內相關領域大型企業集團幾乎全數到場。經過嚴格篩選,依法招投標,萍鄉與專業設計院和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組成 PPP 項目公司。老城區 5 個海綿城市 PPP 項目總投資19.66 億元,累計吸引社會投資 16.24 億元。項目公司負責投融資、建設和運行維護,政府職能部門對項目公司的績效全程考核,按效付費,實現海綿設施的全周期維護,確保海綿設施功能的有效發揮。PPP 模式的成功運用實現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政府完成了從“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到監管協調的角色轉變,形成了政企合作共贏的新型生產關系,有效破解了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資金、技術和效率難題。
5. 培育海綿產業,為推動城市產業轉型提供戰略支撐。在資源枯竭與去產能的雙重壓力下,萍鄉的轉型之路迫在眉睫。借助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契機,萍鄉將構建和發展海綿產業作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編制了《萍鄉市海綿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打造集規劃、設計、研發、產品、施工、投資、運維為一體的海綿產業集群的戰略構想,明確了海綿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了扶持和鼓勵海綿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出臺了《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的若干稅收措施》,設立了萍鄉海綿智慧城市建設基金。成立了江西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投資集團,打造集規劃、設計、研發、產品、投資、施工、監理、運營全產業鏈條于一體的大型海綿產業集團。建成了海綿城市雙創基地,給本地海綿城市領域初創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提供租金減免、平臺支持等扶持政策。本地技術單位、生產企業向規劃、設計、研發、施工等全產業鏈延伸,海綿城市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成為推動城市產業轉型的新亮點、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到 2018 年底,全市海綿產業相關企業達到 60 家,創造產值 60 億元。海綿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有效解決了城市資源枯竭、缺乏發展新動能的問題,為萍鄉探尋了一條城市產業轉型的新路。
6. 推動城市轉型,為實現城市綠色發展提供動力支撐。萍鄉作為老工礦城市,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城市面貌與人居環境差。萍鄉堅定依托海綿城市建設,以生態宜居為目標,推動城市轉型。在全國率先啟動海綿小鎮建設,作為探尋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之路的試驗田。依托安源區五陂鎮的自然生態資源,從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全方位著手,打造一個全鏈條的海綿產業集群,為資源枯竭型工礦城市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持久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利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契機,大力推動城市湖泊、濕地、公園綠地、公共空間建設。萍水湖、玉湖、翠湖、聚龍公園、萍實公園等一大批城市公園先后建設與改造完成,形成了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城市新形象。海綿城市建設與城鎮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更新、城市道路改造、市政管網提標改造等工程有機結合,傳統工礦城市破舊、落后的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幅改善,為居民日常起居、休閑漫步、運動健身等提供了便捷優美的環境,城市變得更加宜居。試點建設讓萍鄉完成了一次華麗蝶變,為推進城市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城市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